市政府辦公室關于轉發(fā)市氣象局、市統(tǒng)計局南通市率先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進程監(jiān)測評價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
來源: 發(fā)布時間:2013-10-28 累計次數: 字體:[ ]

  

通政辦發(fā)〔2013〕175號  2013年9月11日

各縣(市)、區(qū)人民政府,市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管委會,市各有關部門和單位:

  市政府同意市氣象局、市統(tǒng)計局《南通市率先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進程監(jiān)測評價工作的實施意見》,現轉發(fā)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南通市率先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進程監(jiān)測評價工作的實施意見

(市氣象局  市統(tǒng)計局  2013年9月6日)

  根據《省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的意見》(蘇政發(fā)〔2012〕94號)、《省政府辦公廳轉發(fā)省氣象局省統(tǒng)計局關于開展氣象現代化指標進程監(jiān)測評價意見的通知》(蘇政辦發(fā)〔2012〕171號)、《江蘇省氣象局、江蘇省統(tǒng)計局關于開展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指標進程監(jiān)測評價工作的通知》(蘇氣發(fā)〔2012〕85號)要求,結合我市實際,現就我市在蘇中地區(qū)率先基本實施氣象現代化進程監(jiān)測評價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氣象現代化進程監(jiān)測依據

  按照全省率先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建設指標要求,在廣泛調研市內外相關情況,認真分析我市氣象事業(yè)發(fā)展面臨的形勢和存在差距,征求相關部門及專家、管理人員意見的基礎上,結合我市市情特點,制定南通市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指標體系,監(jiān)測評價工作以該指標體系為依據。

  二、氣象現代化進程監(jiān)測范圍和指標體系內容

  氣象現代化進程監(jiān)測范圍為市和縣(市、區(qū))兩級。

  指標體系包括五大體系十七項指標,涵蓋氣象觀測、氣象預報、氣象服務、氣象科技與支撐保障等氣象工作的主要方面。具體為現代氣象觀測體系5項、氣象預報體系4項、氣象服務體系4項、氣象科技體系2項、支持保障體系2項(詳見附件2)。

  現代氣象觀測體系(權重為22)。該體系指標主要反映陸地、沿江、近海氣象觀測、大氣垂直觀測、交通、農業(yè)氣象觀測、大氣成分氣象觀測設備先進性和自動化程度、氣象觀測時空分辨率、觀測信息收集分發(fā)能力及對氣象(包括災害性天氣)的監(jiān)測能力,同時,臺站的建設保證觀測環(huán)境觀測數據準確性、代表性和連續(xù)性。

  氣象預報體系(權重為26)。該體系主要反映社會最為關注的今明兩天晴雨、最高最低氣溫預報、災害性天氣預警、短期氣候預測的準確性和突發(fā)災害性天氣預警提前的時間。

  氣象服務體系(權重為24)。該體系主要反映電視、廣播、手機短信、微博傳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綠色通道等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網絡建設程度。反映氣象災害防御規(guī)劃和應急預案、地方氣象防災減災機構、氣象災害風險區(qū)劃、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納入政府工作部署和考核體系等方面構成的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完備率,氣象科普知識及氣象災害預警防御基本知識普及程度,以及黨委、政府、氣象高影響行業(yè)及城鎮(zhèn)和農村居民對氣象服務的滿意程度。

  氣象科技體系(權重為14)。指標主要反映氣象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氣象科技成果應用能力、氣象科技研發(fā)能力,體現氣象業(yè)務發(fā)展?jié)摿涂萍紕?chuàng)新能力,以及氣象科技人才隊伍結構的現代化水平。

  支撐保障體系(權重為14)。指標主要反映氣象現代化發(fā)展所依賴的資金、科技與人才等重點資源情況。地方與中央財政經費支持比反映地方與中央投入的匹配支持力度和協調性。同時也反映我市氣象臺站建設依據“一流臺站”的建設標準,建設既能保證氣象現代化業(yè)務承載的需要,又能滿足氣象工作的環(huán)境舒適要求。

  三、氣象現代化監(jiān)測方法

  對氣象基本現代化實現程度的評價,采用綜合加權評分和百分制的監(jiān)測方法,即根據各項指標的重要性賦予相應的權重,并依據單項指標實現程度和對應權重測算得分,計算綜合總分,來評價基本實現現代化進程狀況。單項指標和總分測算方法為:

  單項指標得分=實現程度×權重(0≤得分≤權重)

  總分=各單項指標得分之和(0≤總分≤100)

  單項指標實現程度計算:

  正指標(如氣象觀測自動化率)實現程度=(實際值÷目標值)×100%

  逆指標(如觀測信息傳輸時效)實現程度=(目標值÷實際值)×100%

  實現程度值大于100%時,按100%計算。

  單項指標實際值計算依照指標體系說明所列的計算公式(方式)計算得到。

  根據指標總分開展綜合進程監(jiān)測,測算在不同階段所處的狀態(tài)。綜合評分達到90分以上,單項指標實現程度達到90%以上,即為“基本實現”.

  四、氣象現代化進程監(jiān)測工作分工與職責

  氣象現代化進程監(jiān)測工作由市氣象局、市統(tǒng)計局牽頭組織,聯合組成工作組,聯合工作組設在市氣象局,承擔組織實施進程監(jiān)測的各項具體工作。工作組根據指標體系要求負責市級相關指標數據的收集處理,對相關基礎數據進行抽查與復核,審核認定全市及各縣(市、區(qū))數據,整理計算各指標實際值及總體實現程度,編寫全市進程監(jiān)測評價報告,并及時報送省級工作組。同時,指導各縣(市、區(qū))規(guī)范開展進程監(jiān)測工作。

  各縣(市、區(qū))氣象局、統(tǒng)計局聯合組成工作組負責收集并向市級工作組上報本地監(jiān)測基礎數據。

  市、縣(市、區(qū))工作組負責搜集整理地方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在推進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進程中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存在問題和困難及進程監(jiān)測工作情況等信息,并及時匯總上報省級工作組。

  五、工作程序與時間安排

  氣象現代化建設監(jiān)測評價工作自2013年起,每年對全市及各縣(市、區(qū))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總體實現程度按以下程序進行監(jiān)測評價。

  (一)每年2月底前,縣(市、區(qū))級工作組收集整理本地上年度指標體系相關數據,以書面和電子格式上報市級工作組。

 ?。ǘ┟磕?月底前,市級工作組收集本級上年度指標體系相關基礎數據,審核、認定分縣(市、區(qū))上報數據,編寫本市進程監(jiān)測評價報告,以書面和電子格式上報市政府和江蘇省氣象局。

 ?。ㄈ┻m時向各縣(市、區(qū))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反饋監(jiān)測評價結果,引導各地明實情、找差距、求實效,并向社會公開氣象現代化建設的主要成果。

  六、相關工作要求

 ?。ㄒ唬└叨戎匾曔M程監(jiān)測評價工作。到2016年全市率先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是市委、市政府對氣象工作提出的明確目標。用具體指標數據量化跟蹤進程,推動建設,也是對各地落實工作的引導和檢查。各地、各部門要高度重視進程監(jiān)測工作重要性,加強組織領導,加強協調配合,在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的同時,做好進程監(jiān)測工作,求真務實,保證數據真實反映進程。

 ?。ǘ┙⒔∪M程監(jiān)測評價工作機制。進程監(jiān)測評價環(huán)節(jié)多、涉及面廣,各地、各部門要高度重視,主動配合。氣象、統(tǒng)計部門要建立聯系協調制度,各地也要建立相應的工作機制,規(guī)范工作流程,落實進程監(jiān)測工作負責人和具體承辦人,安排必要的工作經費,明確責任制度,保證準確及時取得各項指標數據。各級氣象、統(tǒng)計部門對本級上報的指標數據及監(jiān)測評價報告負責。

 ?。ㄈ﹫?zhí)行統(tǒng)一的進程監(jiān)測評價制度。各地開展的相關監(jiān)測評價必須嚴格按照指標體系及說明所列公式、本辦法的監(jiān)測方法及要求,做好指標監(jiān)測相關基礎數據的采集、處理、審核和進程評估等工作,做到方法統(tǒng)一、口徑統(tǒng)一,確?;緦崿F氣象現代化進程指標數據的真實、準確。

  南通市率先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指標體系及相關說明

  一、指標體系

  南通市率先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指標體系包括四大體系17個指標。

  南通市率先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指標體系

  二、指標體系說明

  指標體系圍繞氣象工作重點領域、關鍵問題,涵蓋氣象觀測、氣象預報、氣象服務、氣象科技與支持保障等氣象工作的主要方面,體現氣象現代化共性特征和南通市情特點,考慮社會對氣象工作的期望。指標定量為主,并與定性結合。17項指標具體指標說明及計算公式如下。

  1.氣象觀測網建成率(A)。反映氣象觀測設備先進性、氣象觀測時空分辨率、災害性天氣監(jiān)測能力(觀測分辨率越高,對各類災害性天氣監(jiān)測能力越強)。

  A=〔(A1+A2+A3+A4+A5)/5〕×100%

  A1=陸地氣象觀測站點數/全市陸地氣象觀測平均水平站距小于等于10km的站點數

  A2=大氣垂直觀測(包括新一代天氣雷達、風廓線儀、L波段雷達)站點數/全市氣象垂直觀測平均水平站距小于等于80km的站點數

  A3=交通氣象觀測站點數/全市高速公路交通氣象觀測平均水平站距小于等于10km的站點數

  A4=農業(yè)氣象觀測站點數/反映全市農業(yè)氣象狀況所需站點數

  A5=大氣成分(含溫室氣體)氣象觀測站點數/反映全市大氣成分狀況所需站點數

  2.沿江近海氣象觀測平均空間分辨率(B)。反映適應沿海開發(fā)需求氣象基礎觀測質量。浮標氣象觀測站、海上平臺、海洋氣象觀測站、船載氣象觀測站、近海海上氣象梯度綜合觀測站分布數量。

  B=沿江近海氣象觀測站點數/全市沿江、海洋氣象觀測平均水平站距小于等于50km的站點數

  B=(全市海岸線總長度+全市江岸線總長度)/建成沿江近海氣象觀測站點數

  3.氣象觀測自動化率(C)。反映氣象觀測自動化程度,體現觀測技術從人工到自動的技術進步進程。

  C=〔(C1+C2+C3+C4+C5)/5〕 ×100%

  C1=地面氣象要素自動觀測個數/地面氣象觀測要素個數

  C2=能見度自動觀測站點數/能見度觀測站點數

  C3=大氣垂直自動探測站點數/大氣垂直探測站點數

  C4=云自動觀測站點數/云觀測站點數

  C5=(天氣現象自動觀測站點數×天氣現象自動觀測項目數)/(天氣現象觀測站點數×天氣現象觀測項目數)

  4.觀測信息傳輸時效(D)。表征各類氣象觀測信息從觀測設備端到數據應用平臺的時間,包括經氣象通訊網絡傳輸、收集、分發(fā)及數據計算處理的耗時,綜合反映氣象信息網絡的水平及高性能計算機峰值計算的能力,觀測信息傳輸處理時間越短越優(yōu)。

  D=觀測信息到達應用平臺的時間-觀測設備端發(fā)送觀測數據的時間

  5.觀測環(huán)境綜合評分(E)。氣象觀測環(huán)境優(yōu)劣直接影響氣象觀測信息的準確性、代表性、連續(xù)性,影響氣象預報預測的準確性,指標反映氣象臺站獲得準確并具代表性氣象觀測信息的能力。

  E=各國家級氣象臺站觀測環(huán)境得分之和/全市國家級氣象觀測臺站的總個數

  單個臺站氣象觀測環(huán)境得分按照我國地面氣象臺站觀測環(huán)境評分方法計算。主要考慮觀測場周圍建構筑物、路基、水體、高桿植物、干擾源等對氣象觀測的遮擋、干擾等影響。

  6.短期天氣預報準確率(F)。短期天氣預報包括今明兩天天氣晴雨預報和最高、最低氣溫預報,是社會公眾對氣象預報的第一關注和需求。指標綜合反映了日常天氣預報準確性。

  F=(F1+F2)/2

  F1(晴雨預報準確率)=

  (NA為有降水預報正確站(次)數,NB為降水空報站(次)數、NC為降水漏報站(次)數,ND為無降水預報正確的站(次)數)。

  F2(氣溫預報準確率)=

 ?。樽罡摺⒆畹蜌鉁仡A報與實況絕對誤差≤2.0℃的站(次)數, 為絕對誤差>2.0℃的站(次)數)

  7.災害性天氣預警準確率(G)。綜合反映南通臺風風雨影響、暴雨(雪)、寒潮、強對流、濃霧天氣預報預警能力和水平。

  單個災害性天氣預警準確率=預警與實況吻合的次數/(預警與實況吻合的次數+空報的次數)

  G=〔(G1+G2+G3+G4+G5+G6)/6〕×100%

  G1,G2,G3,G4,G5,G6分別為臺風風雨影響、寒潮、強對流、暴雨、暴雪、濃霧天氣預警準確率。

  8.突發(fā)災害性天氣預警提前時間(H)。提前作出災害性天氣預警,有利于提前采取防范措施,減輕或避免人民生命財產損失,提前時間越長,效果越好。

  H=預警發(fā)布時間-突發(fā)災害性天氣發(fā)生時間

  9.短期氣候預測準確率(I)。短期氣候預測主要內容是月內主要天氣過程預測,指標反映短期氣候預測準確性。

  I=月內主要天氣過程預測與實況吻合的總次數/預測月內主要天氣過程的總次數

  與實況吻合是指天氣過程性質與實況一致,發(fā)生天氣過程開始與結束時間與實況誤差均不多于兩天。

  10.氣象預警信息覆蓋面(J)。指通過各類傳播手段將氣象預警信息送達受氣象災害影響的社會公眾的水平,它是氣象防災減災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和重要基礎。指標用氣象預警信息覆蓋可到達人數的比例來衡量。

  J=(J1+J2+J3+J4+J5+J6+J7)×100%

  J1=建立氣象災害預警綠色通道的新聞、公共、綜合電視頻道數/全市新聞、公共、綜合電視頻道數

  J2=氣象信息廣播收聽率

  J3=氣象信息電子屏覆蓋人數/全市人口數

  J4=(氣象網站點擊數+氣象微博關注人數)/全市人口數

  J5=預警廣播覆蓋人數/影響區(qū)人口數

  J6=氣象預警短(彩)信發(fā)送人數/影響區(qū)人口數

  J7=影響區(qū)聲訊電話撥打人數/影響區(qū)人口數

  計算結果大于或等于1時,J為1.

  11.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完備率(K)。建立“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完善氣象災害防御規(guī)劃、應急預案,健全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實施風險管理和應急處置等是《氣象災害防御條例》規(guī)定的內容,其完備率綜合反映氣象災害防御能力和水平。

  K=〔(K1+K2+K3+K4+K5+K6)/6〕×100%

  K1=市、縣(市、區(qū))建立氣象災害防御規(guī)劃和應急預案個數/(市、縣(市、區(qū))個數×2)

  K2=建立氣象災害防御機制的個數/縣(市、區(qū))個數(氣象災害防御機制是指氣象災害防御領導指揮組織機構或聯席會議制度等)。

  K3=縣(市、區(qū))成立地方氣象防災減災機構數/縣(市、區(qū))個數

  K4=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納入工作部署和考核體系的縣(市、區(qū))數/縣(市、區(qū))個數

  K5=分災種主要氣象災害風險區(qū)劃完成個數/當地主要氣象災害種類總數(主要氣象災害包括暴雨(雪)、大風、低溫凍害、高溫、干旱、雷電等,各地根據氣象災害影響情況確定當地主要氣象災害種類)。

  K6=街道或鎮(zhèn)有1名氣象協理員、村有1名氣象信息員的街道、鎮(zhèn)、村總數/全市街道、鎮(zhèn)、村總個數

  12.氣象科普知識普及程度(L)。反映社會公眾獲取、理解和應用氣象信息,利用有利氣象因素,規(guī)避氣象災害風險的能力和水平。

  L=〔(L1+L2+L3)/3〕×100%

  L1=氣象科普納入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的數量/縣級以上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的數量

  L2=氣象科普知識進課堂(課本)中小學校數量/中小學校數量

  L3=被調查的了解氣象科普知識及氣象災害預警防御基本知識的人數/被調查人數

  L3由各縣(市、區(qū))隨機發(fā)放調查問卷統(tǒng)計分析得到,各縣(市、區(qū))調查人數不少于100人,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比例分別在50%左右。

  13.氣象服務滿意度(M)。氣象服務主要包括面向黨委、政府的決策服務,面向公眾的公眾服務和面向氣象高影響行業(yè)的專業(yè)專項服務。指標反映氣象服務滿足社會需求的程度和社會對氣象現代化建設成果的總體評價或認可程度。

  M=〔(M1+M2+M3+M4)/4〕×100%

  M1=對決策服務滿意和基本滿意人數或部門數/被調查的決策服務對象人數或部門數

  M2=對氣象服務滿意和基本滿意的氣象高影響行業(yè)數/被調查的氣象高影響行業(yè)數

  M3=對氣象服務滿意和基本滿意的城鎮(zhèn)居民人數/被調查的城鎮(zhèn)居民人數

  M4=對氣象服務滿意和基本滿意的農村居民人數/被調查的農村居民人數

  調查采用隨機發(fā)放問卷方式,由氣象、統(tǒng)計部門組織,志愿者參與聯合進行。M3、M4的調查問卷每個縣(市、區(qū))不少于100份。氣象高影響行業(yè)主要指農業(yè)、水利、交通、建設、電力、海洋漁業(yè)、海事、國土資源、環(huán)境、林業(yè)、旅游等行業(yè)。

  14.科技成果轉化率與投入比重(N)。科技成果轉化率是指氣象科研項目成果在業(yè)務服務中的轉化應用比例,轉化率越高,科技創(chuàng)新對業(yè)務服務發(fā)展的支撐力越強。氣象科技研發(fā)投入占氣象事業(yè)投入的比重,反映對氣象科技的投入強度,體現業(yè)務服務發(fā)展?jié)摿涂萍紕?chuàng)新能力。

  N=〔(N1+N2)/2〕×100%

  N1=氣象科研項目成果在業(yè)務服務中應用的個數/氣象科研項目成果數

  N2=〔(氣象科技研發(fā)投入/氣象事業(yè)投入)×100%〕/2.8%式中,2.8%為全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指標“研發(fā)(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的目標值。N2≥1時,值為1.

  15.氣象科技人力資源水平(O)。反映氣象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和氣象科技成果應用能力,也反映了氣象隊伍結構的現代化水平。

  O=〔(O1+O2)/2〕×100%

  O1=(本科以上學歷人數/氣象從業(yè)人員總人數)/75%

  O2=(中級以上技術職稱人數/氣象從業(yè)人員總人數)/70%

  75%,70%分別為本科以上學歷人數、中級以上技術職稱人數占全市氣象從業(yè)人員總人數比例的目標值。

  16.地方與中央財政經費支持比(P)。氣象事業(yè)是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yè),實行中央和地方財政雙重投入預算,其發(fā)展需要地方與中央財政保障。指標反映地方與中央投入的匹配支持力度和協調性。

  P=(地方財政投入經費/中央財政投入經費)×100%

  17.臺站基礎設施建設達標率(Q)。指標反映氣象臺站基礎設施承載氣象業(yè)務服務的能力。

  Q=〔基礎設施達標氣象臺站數/全市氣象臺站總數〕×100%

2020久久精频视品,国内精品最大少妇,亚洲污污无码网站在线观看,中文字幕在线亚洲日韩6页手机版